如果世界上有情书博物馆,中国人50年来的情书一定可以登堂入室。
五六十年代的情书,大多以“××同志”抬头,全篇讲大好革命形势,穿插伟大领袖语录,结尾处“握你的手”。只有文中偶然一句注意身体能让你约略体味书读双方的亲密关系。80年代已经有“亲爱的”一类的格式,在网络时代的今天,新青年的情书可能只是E-MAIL给你一个符号表示的“笑脸”。
再过几十年,也许不会有人知道“轧马路”就是谈恋爱的代称。在钱袋干瘪、生活寡淡、居住条件逼仄的日子里,上海的年轻人在马路上发展好感和情爱,外滩的恋爱角,挤着一对对窃窃私语的情侣。看场电影几乎是一种奢侈。而现在,餐馆、咖啡厅、游乐场,电影院里舒适豪华的情人卡座,或者索性选择双人跳的“蹦极”体会生死与共的考验。
80年代初,一位刚摘掉右派帽子的男子登广告求偶,引起一片惊异之声。如今,不但征婚广告满天飞,一些青年男女还走进了“爱情速配”,面对电视镜头大胆表达心声,众目睽睽下挑选自己的意中人。传情达意的语言和方式50年里已由单纯、单一到丰富多彩。网上、媒体广告、各式俱乐部、社交圈,为男女青年提供了更多的交往途径。联络工具从书信时代进入电话、呼机和手机的电信时代,还没适应过来呢,怀旧的心绪刚刚泛起,不得了,互联网上的虚拟爱情已经开始威胁现实婚姻的稳定!就说夫妻恋人间的称谓吧,从同志、战友、亲热点的小陈小李称姓而不称名,到今天正式些的爱人、夫人、先生、太太百花齐放,家常些的老公、老婆挂在嘴边,洋派些的开始HONEY(甜心)。
五六十年代的青年不可能不知道刘巧儿,就像今天的年轻人熟知《泰坦尼克》的萝丝和杰克。如果试着把情感生活按年代来划分,五十年代也许可以叫作反抗包办婚姻的年代和派遣式婚姻的年代,争取恋爱自由与组织出面配对奇异地和平共存;六十年代是阶级出身爱情和派别斗争爱情,两口子为属于不同的战斗队———你是“红旗”的我是“井冈山”的而反目成仇的故事并不鲜闻;七十年代知青伤痕遍布的情爱历程直到今天还是被讲述着的故事,牧马人式的,小芳式的,还有轰动一时的“孽债”情结;八十年代,居里夫妇成为志同道合的楷模,“共同语言”对有志青年的爱情空前重要,谈理想谈人生常常是一场恋爱的序幕。当时间推进到最近10年时,热门的情爱话题成为廊桥遗梦、绝对隐私、来来往往,很复杂,很冷静,也很私人。1993年3月23日,第一家性用品商店在北京赵登禹路143号出现,此后“亚当夏娃”、“伊甸园”等到处开张志喜。
中国人的婚恋正从革命型的、志趣型的向感受型、现实型转进。革命时代的婚姻和爱情在相当程度上是公众生活,最极端的,是做丈夫的向组织出证明,说妻子结婚时确系处女。如果说好事多磨的话,前几代人的婚恋磨难大多来自外界,是身不由己的命运。如今的婚恋却越来越是个人自己的事,包括挫折、变故,都是私人的选择。
当房地产商给我们展示住宅的“主人卧室”、甚至独立的主卧卫生间的时候,也是私人生活的概念逐渐形成和深入人心的时候。宽容和人性化,就是幸福的感觉吧。
(摘自1999年9月18日《中国青年报》)如果世界上有情书博物馆,中国人50年来的情书一定可以登堂入室。
五六十年代的情书,大多以“××同志”抬头,全篇讲大好革命形势,穿插伟大领袖语录,结尾处“握你的手”。只有文中偶然一句注意身体能让你约略体味书读双方的亲密关系。80年代已经有“亲爱的”一类的格式,在网络时代的今天,新青年的情书可能只是E-MAIL给你一个符号表示的“笑脸”。
再过几十年,也许不会有人知道“轧马路”就是谈恋爱的代称。在钱袋干瘪、生活寡淡、居住条件逼仄的日子里,上海的年轻人在马路上发展好感和情爱,外滩的恋爱角,挤着一对对窃窃私语的情侣。看场电影几乎是一种奢侈。而现在,餐馆、咖啡厅、游乐场,电影院里舒适豪华的情人卡座,或者索性选择双人跳的“蹦极”体会生死与共的考验。
80年代初,一位刚摘掉右派帽子的男子登广告求偶,引起一片惊异之声。如今,不但征婚广告满天飞,一些青年男女还走进了“爱情速配”,面对电视镜头大胆表达心声,众目睽睽下挑选自己的意中人。传情达意的语言和方式50年里已由单纯、单一到丰富多彩。网上、媒体广告、各式俱乐部、社交圈,为男女青年提供了更多的交往途径。联络工具从书信时代进入电话、呼机和手机的电信时代,还没适应过来呢,怀旧的心绪刚刚泛起,不得了,互联网上的虚拟爱情已经开始威胁现实婚姻的稳定!就说夫妻恋人间的称谓吧,从同志、战友、亲热点的小陈小李称姓而不称名,到今天正式些的爱人、夫人、先生、太太百花齐放,家常些的老公、老婆挂在嘴边,洋派些的开始HONEY(甜心)。
五六十年代的青年不可能不知道刘巧儿,就像今天的年轻人熟知《泰坦尼克》的萝丝和杰克。如果试着把情感生活按年代来划分,五十年代也许可以叫作反抗包办婚姻的年代和派遣式婚姻的年代,争取恋爱自由与组织出面配对奇异地和平共存;六十年代是阶级出身爱情和派别斗争爱情,两口子为属于不同的战斗队———你是“红旗”的我是“井冈山”的而反目成仇的故事并不鲜闻;七十年代知青伤痕遍布的情爱历程直到今天还是被讲述着的故事,牧马人式的,小芳式的,还有轰动一时的“孽债”情结;八十年代,居里夫妇成为志同道合的楷模,“共同语言”对有志青年的爱情空前重要,谈理想谈人生常常是一场恋爱的序幕。当时间推进到最近10年时,热门的情爱话题成为廊桥遗梦、绝对隐私、来来往往,很复杂,很冷静,也很私人。1993年3月23日,第一家性用品商店在北京赵登禹路143号出现,此后“亚当夏娃”、“伊甸园”等到处开张志喜。
中国人的婚恋正从革命型的、志趣型的向感受型、现实型转进。革命时代的婚姻和爱情在相当程度上是公众生活,最极端的,是做丈夫的向组织出证明,说妻子结婚时确系处女。如果说好事多磨的话,前几代人的婚恋磨难大多来自外界,是身不由己的命运。如今的婚恋却越来越是个人自己的事,包括挫折、变故,都是私人的选择。
当房地产商给我们展示住宅的“主人卧室”、甚至独立的主卧卫生间的时候,也是私人生活的概念逐渐形成和深入人心的时候。宽容和人性化,就是幸福的感觉吧。
(摘自1999年9月18日《中国青年报》)